高锟

  摘要:

  高锟,男,英国籍华裔物理学家,1933年11月4日生于中国上海。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被称为“光纤之父”。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高锟教授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提问 编辑摘要

  人物基本信息

  

  中文名:高锟

  英文名:Charles Kao

  家乡:上海

  性别:男

  国籍:英国

  出生年月:1933年11月4日

  职业:科学 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圣约瑟书院,伦敦大学学院(UCL)

  成就: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重要事件: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66年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

  代表作品:《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

  爱好:业余爱好是制作陶瓷工艺品

  还有未完善内容, 

  人物关系

  编辑

  高锟

  黄美芸丈夫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隐藏]

  1 简介

  2 生平

  2.1 早年生活

  2.2 职业生涯

  2.3 晚年生活

  3 经历

  4 光纤之父

  5 学术荣誉

  6 获诺贝尔奖

  7 家庭

  

  高锟-简介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随家前往香港。195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年~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1970年~197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电机系工作,以后在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电光产品部任副经理。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路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曾获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

  高锟-生平

         

   

  早年生活

  1933年11月4日,高锟出生于上海金山张堰镇,祖父是清末民初时期南社著名文人高吹万,父亲高君湘是留美归国的执

  高 锟 教 授

  业律师,堂叔父高君平为近代著名天文学家,弟弟高铻为美国天主教大学终身教授,幼时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诵读四书五经,高锟十岁时入读上海世界学校,在上海完成小学与初中一年级课程,除接受中文教育以外,同时也学习英文和法文。

  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家里房子的三楼就成了他的实验室。高氏曾经自制氯气,制造灭火筒、焰火、烟花和相纸;最危险的一次是混合红磷粉与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泥里,搓成泥炸弹。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1948年家族移居台湾,后高锟父亲携其家眷再迁往香港,高锟中学就读于香港圣若瑟书院,高中毕业后虽已考上香港大学,但因立志攻读电机工程,当时港大没有这个专业,于是他辗转就读了当时位于伦敦东部的伍利奇理工学院(现为格林威治大学),于1957年取得英国伦敦大学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及后1965年在伦敦大学学院(UCL)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

  高锟与夫人黄美芸在伦敦相识,当时他刚从香港赴英国读书,夫人是当地华裔。两人于1959年结婚,育有长子明漳、次女明淇,现时皆在美国硅谷生活和工作。

   

  职业生涯

  1957年,高锟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旗下一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公司任工程师。

  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通讯实验室,在那里服务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

  高锟在ITT时期,钻研利用玻璃纤维进行信号传送,并将实验成果,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在1966年发表的《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指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衰减率(Attenuation)下降到每公里20分贝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他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

  197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筹办电子工程系,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大电子系教授及讲座教授,任职四年。1974年又返回ITT公司,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1982年,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获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

  198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直至1996年正式退休。退休后居于香港,并担任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创新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96年宣布命名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为“高锟星”(国际编号3463),以表扬他在科学上所做的杰出贡献。他花近十年时间完成的自传,于2005年出版中文译本《潮平岸阔——高锟自述》。

  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爱迪生电信奖、马可尼国际奖、贝尔奖、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和光电子学奖金等。

   

  晚年生活

  2004年初,高锟证实罹患早期老年痴呆症,接受治疗。但事情到2009年,高锟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才被报道,其夫人黄美芸接受香港《明报》采访时指高锟“老人家记性差”,时而忘记锁匙或书本放在哪里,不过病情轻微,认人、认路均没有问题

  高锟-经历

         

  1957-70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英国子公司

  1960-70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英)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

  1970-74年,香港中文大学电子专业教授及讲座教授

  1974-87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美)

  首席科学家(1974年)

  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1982年)

  研究事务总裁(1986年)

  1987-96年,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1996-2000年,香港高科桥光纤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1996至今,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高锟-光纤之父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

  如今,利用多股光纤制作而成的光缆已经铺遍全球,成为互联网、全球通信网络等的基石;光纤在医学上也获得了广泛应用,诸如胃镜等内窥镜可以让医生看见患者体内的情况;光纤系统还在工业上获得大量应用,在各类生产制造和机械加工等方面大显身手。

  高锟

  高锟的发明不仅有效解决了信息长距离传输的问题,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例如,同样一对线路,光纤的信息传输容量是金属线路的成千上万倍;制作光纤的原料是沙石中含有的石英,而金属线路则需要贵重得多的铜等金属。此外,光纤还具有重量轻、损耗低、保真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工作性能可靠等诸多优点。

  今天,光纤构成了支撑我们信息社会的环路系统。这种低损耗性的玻璃纤维推动了诸如互联网等全球宽带通信系统的发展。诺贝尔奖评委会这样描述说:“光流动在细小如线的玻璃丝中,它携带着各种信息数据传递向每一个方向,文本、音乐、图片和视频因此能在瞬间传遍全球。”

  高锟的理论引起了世界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教授的理论于九十年代被广泛利用,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被誉为“光纤之父”。高锟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2000年,高锟与邓小平一起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

  高锟-学术荣誉

         

   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高锟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硅酸盐学会摩尼奖(1976年)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1977年)

  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1978年)

  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1978年)

  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IEEE,1979年)

  瑞典艾力松基金会 L·M·艾力松国际奖(1979年)

  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1980年)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1985年)

  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1985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5年)

  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1985年)

  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1987年)

  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1989年)

  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1989年)

  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0年)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年)

  中华民国国立交通大学名誉博士(1990年)

  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1991年)

  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1992年)

  SPIE金章奖(1992年)

  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

  英帝国司令勋章(1993年)

  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4年)

  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年)

  澳大利亚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科院第二批外籍院士(1996年6月)[29]

  第十二届日本国际奖(1996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2009年),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之后,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获今次奖项一千万瑞典克朗的一半。

  高锟-获诺贝尔奖

         

  高锟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努德格伦用一根光纤电缆形象地解释了高锟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博伊尔和史密斯1969年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好似数码照相机的电子眼,通过用电子捕获光线来替代以往的胶片成像,摄影技术由此得到彻底革新。此外,这一发明也推动了医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在疾病诊断、人体透视及显微外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用途。

  厄奎斯特还拨通了博伊尔的电话向他表示祝贺。85岁高龄的博伊尔表示,能够成为今年的获奖者他非常激动,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得诺贝尔奖。

  高锟1933年生于中国上海,人称“光纤之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博伊尔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阿默斯特,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两人发明CCD图像传感器时均供职于美国贝尔实验室。诺贝尔科学奖通常颁发给年龄较大的科学家,因为获奖成果都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今年公布获奖名单的第二个诺贝尔奖项。本年度诺贝尔奖各奖项得主将独享或分享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高锟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之后,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高锟教授获知获颁诺贝尔奖后称,“我对于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深感荣幸。诺贝尔奖鲜有表彰应用科学的成就,故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感到非常惊喜。”高锟教授说,“过去四十年,光纤大大促进了资讯世界的发展及进步;亦有赖光纤的出现,这个喜讯已于瞬间传到千里。”

  高锟-家庭

         

  光纤,是高锟人生中最大的成就,也是改变了他一生的一项实验;而另一项萦绕他一生的实验则是甜蜜的爱情。高锟

  高锟一家人感情亲密,女儿高明淇(左)、图为高锟夫妇与女儿、外孙女合影

  正忙于写自己的传记。

  一提及太太黄美芳,高锟更掩不住满脸的幸福和满足。只要一有机会,高锟就对太太赞不绝口

  高锟夫妇现有一子一女,如今都在美国硅谷生活和工作,夫妇两人每年都会抽空到美国探望他们。

  闲来潜水捏陶塑

  科研工作背后的高锟充满孩子气,因而在儿女眼中,他是一位思想广阔、寓工作于游戏的好父亲;而且他性情随和,与他共事多年的私人助理从未见他发过脾气。

  对高锟而言,凡是新奇、新鲜的事物都能引起他的极大兴趣。他在六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潜水。“当潜水的时候,可以欣赏到一览无余的美丽海底世界,令人心情愉悦。”

  喜欢翱游海底、借此减压的高锟教授如今又迷上了打网球和做陶艺。“打网球需要跑动,您的体力能跟上吗?”

  “还好。不过我现在最喜欢做陶艺,一个个静静地抚弄泥土,这种感觉我很喜欢。”

  高锟教授的这番话令我刹那间想到了世界名著《飘》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当她身心疲惫回到故乡陶乐疗伤之际,只要一捧起陶乐的泥土,就立刻使她获得了再生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与此同时又令我联想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名言:“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恍然顿悟为何高锟教授能够在事业和爱情上获双丰收,那是因为埋藏在泥土之下的无数条光纤支撑著他毫无任何杂质的信念和追求;同时又令他从朴实的泥土中不断汲取无穷无尽的养份和力量,去努力研究光纤制造和运用,并透过光纤去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

编辑/发表时间:2009-12-13 13:36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