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扩张又称货币创造(money creation)什么是货币扩张 货币扩张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机构或个人)通过信贷关系共同作用,使得在银行体系内流通货币量扩大的金融行为。
对货币扩张的控制是中央银
解释一: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解
J曲线:
一国货币贬值或升值时,该国贸易收支及经常帐户收支状况一般并不能立即改善或恶化,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由于这种经常帐户收支变动的轨迹成英文字母J的形状,所以被称为J曲线。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同产品或劳务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总量生产函数是指经济社会的产出与总就业量、资本之间的函
新凯恩斯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 是相对于传统只进行价格刚性的存在假设下的分析,进一步把为什么价格是刚性的也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的宏观经济分析领域。价格刚性的原因,譬如有菜单成本,效率工资,协调
价格调整方程是一种把短期波动和长期稳定结合起来考虑价格水平如何从某一水平过渡到另一水平的理论模型。
价格调整方程由菲利普斯曲线引伸出来,用它可以考察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压力和价格预期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赶超战略 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和以计划制度替代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的比较劣势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使资金密集型产业能够在极低的起点上得到发
它是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之一。假定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用扩展性的货币政策来强制储蓄会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这里所说的储蓄,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主要来源于家庭、企业与政府。
正常情况
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第一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衰退时期,由于企业开工不足,即使未被解雇的工人也无法有效地使用,甚至在繁荣时期,过分膨胀的就业也会出现人员
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它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部分。
特点:
(1)政
动态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也叫时间不一致(time inconsistency),是宏观经济分析常见的一个概念.动态不一致最早见于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90年的公用信用报告.2004年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欲望流动性陷阱概述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
通货膨胀缺口:
指实际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或,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
在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的情况下,社会对商
1、流动性滞存的概念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出产品,经出卖得到货币收入,这一货币收入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后到达欲以之购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手中,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
在货币理论中,利率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货币的各种不同替代物的各种不同债券具有不同风险,从而利率和风险成为人们货币需求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经济学家通过发展更为精确的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理
Okuns Law(奥肯定律或奥肯法则):指的是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经济增长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
奥肯定律的含义
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经济法则,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用来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什么是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版权信息 作 者: (美国)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 译者:费方域 等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1.01
页 码: 658 页
开 本: 16
纸 张: 胶版纸
I S
实际收入 real income
是名义收入的购买力。它是与前期相比名义收入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
实际收入应该是包括了货币收入、权益受让等。
有可能涉及的还有一个实际货币收入指数的概念,是将居民
增长极限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1972年在《》一书中提出的。
基本观点:如果实际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不发生重大变化,由于粮食短缺,资源耗竭,污染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等因素的变化,人
相对收入假说
该假说是由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J·杜森贝利(J. Dusenberry)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该假说的基本思想是,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于收入;储蓄率要
版权信息 作 者: 战勇 主编
出 版 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
字 数: 367000
页 数: 248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