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介绍
鸡鸣驿又称鸡鸣山驿,坐落在河北省怀来县西北部,鸡鸣山东南山脚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驿因山得名,因驿设城,以驿名定城名。它始建于元朝,明朝筑堡并砖修城墙,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古驿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护最完整的一座古驿城。因驿城是京城通往西北边陲的必经之地,所以在明、清两代曾对我国的军事、政治、文化、经济、通讯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宣化府志》记载:鸡鸣山驿始建于元代。成吉思汗统一了中原,又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漫长的大道上开辟驿站,设置“站赤”(驿站),当时它只不过是个帐篷。后到明永乐年间,发展到拥有150名驿兵,加上后勤人员,共计330人的大型驿站。明成化1472年筑周长2330米的土垣,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春,防守指挥王懋赏督役砖修城垣,全城周长1800米,城墙高10米,城底宽7米,上宽3米。城池北高南低,占地22万平方米。城内由东向西的两条大街把整个城池分割成三大块。设东西城门,门额分别楷书“鸡鸣山驿”、“气冲斗牛”。门台上筑越楼,四面墙体均筑战台,北墙正中设玉皇阁楼,南墙正中上筑寿星阁楼,两阁楼遥相呼应。为加强城东的防御,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又于城东南角城筑角楼魁星阁,并对城垣进行了全面维修。自有城墙始,它已经越过530多年的时空,发展成占地22万平方米,有驿丞署、驿馆院、马号、驿仓、校场、店铺、驿学、庙宇、纵横五条街道的市镇。
鸡鸣驿--傅作义之主力35军的伤心之地
辽沈战役之后,为了稳住傅作义集团,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切断其南撤西逃之道路。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动,向平、津、塘、唐地区挺进。华北军区第3兵团由集宁地区东进,向张家口地区守军发起攻击,相继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形成对张家口包围之势。傅作义急令其主力第35军及怀来(今怀来镇)的第104军第258师乘汽车连夜驰援张家口,拉开了平京战役的序幕。
由于东北先遣兵团主力一部在行进中攻打密云,惊动了北平,傅作义遂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撤,为了阻止35军撤回北平,达到歼灭之目的,我军在主力尚未到达之时,对35军进行了各种形式的阻击,无奈其机械化装备,战斗力又强,效果甚微,就在35军即将逃回北平的那天晚上,军长郭景云鬼使神差般地下令在鸡鸣驿宿营,这一夜,为解放军主力全歼35军赢得了时间,郭景云最终为这个决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