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精神的暗夜需要灯光的照耀

书评人:房广星 2009-09-01 18:40 赞[2] 收藏

  ——读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打开王开岭的这本《精神明亮的人》电子版,不自觉的,鼠标指向了《向儿童学习》、《精神明亮的人》、《亲爱的灯光》这些题目。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似乎,从这么多年来对开岭的理解和阅读来说,这是对开岭文字内含的偏离。甚至我想,如果单纯从这些题目来看,或许许多人根本不会想到这是开岭的文字。

  但的确是。

  提起开岭,或许人们更多地会提起《向现场直播致敬》、《为何我们没有自己的大师级》、《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我们能发出那个声音吗》、《俄罗斯课本》、《“我比你们中任何一个更爱自己的国家”》等脍炙人口的篇章。是的,我也一样,从很多年前开始,就一次次被这些文字的力量击中,被这些文字里的血性而震撼,甚至因为开岭的这些文字而羡慕进而有点出自朋友之间的那种“嫉妒”——这些话,我记得曾当面对开岭说起过。那应该是近十年前的一个夜晚,我们几个朋友在济南的一个古巷的小酒馆里相聚,然后沿流淌着清澈泉水的曲水亭街的石板路散步。那时候,天空里飘洒着秋日里淅漓的小雨。那天晚上,朋友们散去后,开岭就住在我在大明湖畔的家。我忘了我们谈到了什么,谈了多久。只记得,在我家那个很小的客厅兼餐厅里,点一盏白炽灯。我们边喝着啤酒边聊,也一边各自诉说着内心的彷徨与苦恼。开岭一副眉头紧锁的模样——似乎他总是这样一副模样,好像他总是陷入到深深的思考里。正因为他的这副模样,每当想到开岭,我会不自主地想到罗丹的那个“思想者”。他们一样,都是被思想所紧紧抓住的人,世俗里的一切喧哗与吵闹都不可能进入到他们的生命里去。就在那个夜晚里我对开岭说起过这样的话。

  我读开岭的作品,远在《激动的舌头》之前。上个世界90年代,开岭被《山东文学》作为“山东青年散文家”推出,而在这之前,他的作品已经多次在《山东文学》亮相。很多年后,我一直感叹那个时候的《山东文学》,那个时候编辑的慧眼与负责任。至今我还记得开岭从北京参加完《激动的舌头》发行式回来在济南停留的情景,那个深冬的夜晚里我早早候在一个共同的朋友家里等着他。当他裹着一身的寒气走进朋友家门后,甚至来不及跟我和朋友多寒暄,像一个饿坏了的乞丐,把大大的碗几乎搂在怀里,就那么满足那么有味地吃着朋友为他煮的热面条。那样的时候,如果是一个陌生人撞见,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个有着深刻的思想和饱满热血激情的作家。他那个吃面条的样子或许他自己并没有在意,但很多年后也一直鲜活在我的心里,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形象来形容他,直到读到了他的《远行笔记》里那篇《外省人》,我明白了,他不论在内心里,还是在精神上——不,严格来说,应该是在生命这个最本真的内核上,他都没有离开过那些“在心里向他们致敬”的处于社会最下层的普通人群,那些朴实如他的父母先辈一样的民工,那些“想蹲下去,蹲到和其一样的高度,恭恭敬敬让一支烟”的人。这些年,不论是读开岭的文字,还是通过和开岭的交往,我都感受到开岭不是一个会佯装优雅和高贵的人。在偏远的小城济宁那间租来的小屋时不会,到了繁华的北京也不会。他的内心与他的外表一样,是一目了然的。

  好多年了,作为朋友,我一直希望能为开岭,也为开岭的文字写点什么。可是我写不出。曾经不止一次跟朋友们说起过我的这个遗憾,这个歉疚。从《激动的舌头》,《黑暗中的锐角》,《跟随勇敢的心》,《有毒的情人》到《精神自治》,一路读下来,不知道在多少纸片下写下过我的感触,但一直感觉没有足够的力量把这些散乱的文字集合起来。或者说,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入口,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叙述开岭。

  这本《精神明亮的人》似乎突然照亮了我的思路,照亮了我这么多年里在内心一直缠绕着的那些对开岭欲说又说不出说不好的话。我突然觉得我现在才真的认识了开岭,了解了开岭。所以,我彻底抛开了那些纸片,抛开了这些年里对开岭的“认识”,来重新读他。

  我终于知道,原先我对开岭的那个定位是多么的浮浅表面了。那个紧锁眉头的开岭,那个“思想者”一样的开岭,还有他那些激情饱满而又思考深邃的文字,那么容易就让我们觉得他的内心里是没有光亮的,他不论精神还是肉体,都存在于一个暗无天日的“此在”里。留给他的,除了思考,除了愤笔书写,可能就是被这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窒息。窒息的他也带着这些读他文字的人一起窒息,甚至一起绝望。

  这是多么荒唐的解读啊。对不起,开岭。作为朋友,我却是如此不能理解你和你的文字!

  好在,现在我开始了对开岭的重新阅读,重新解读。我想这样的重新开始还来得及。

  这些天,我在默默地读着这本《精神明亮的人》,甚至不止一遍地重读很多其实我以前已经很熟悉了的篇章。我知道我这是在梳理,在认定。我在这些重新的阅读里,一点点地看到一个更接近王开岭的形象。透过他那些或愤懑,或激越,或优美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在渴望看日出的开岭(《精神明亮的人》),一个向儿童致敬的开岭(《向儿童学习》),一个朴素的外表下真正高贵和优雅的开岭(《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远行笔记》、《永远的邓丽君》)……这些文字,决不是一个精神晦暗的人可以写出来的,而对这样的事物的关注与思考,也决不是一个精神绝望的人可以具备的。我甚至在重新思考他的那些激越或愤懑的篇章,比如《为何我们没有自己的大师级》、《我们能发出那个声音吗》、《“我比你们中任何一个更爱自己的国家”》等等,现在重新来审视,我发现,开岭在这些文字里,丝毫没有透露出绝望与颓废,相反,我读到的,是一个在人类的精神暗夜里寻找光亮的心,激动的、热烈的、不顾一切的!

  所以,从《向现场直播致敬》开始,不,应该说从更早的那些在济宁小屋里默默的读书、写作开始,开岭一直在寻找,寻找在精神的暗夜里的灯光。因为他身处这样的精神暗夜里,他太理解没有光亮的夜晚是多么可怕,多么痛苦,多么无聊。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文章,他写出了《仰望:一种精神姿势》,写出了《“然而我认识他,这多么好啊”》,写出了《一本真正的书让人“害怕”》……开岭的涉猎广,思考深,他在人类成长的很多角度来审视人类的精神轨迹,来寻找精神的火种——那些能把人类从黑暗里解救出来的亮光,而不是那些令人消沉的事件与人物。“每天必看日出”的福楼拜,那个不向提着裤子的“敌人”开枪的奥威尔,还有把荣誉给了战争初期就做了战俘的人的麦克阿瑟元帅……因为从他们这里,开岭读出了人性的美好和感动。与很多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样,开岭也不断地在俄罗斯那片深厚的土壤里寻找着同类,寻找着人类赖以生存生长下去的理由和可能。“夜聆俄罗斯,不仅成了一个习惯,也成了一道仪式,一门功课。”他找到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找到了那些优秀的俄罗斯女人:“她们温婉的身姿、绰约的美德,构成了俄罗斯精神夜晚最动人的篝火。”开岭把这么美丽的语言送给了那些精神上的楷模。

  美国。英国。法国。布拉格。古老的中国……这么多年了,开岭的精神足迹可以说遍布了这些土地。他的阅读是勤奋的,他的写作是“玩命”的。他努力地寻找这些土地上人类精神先烈们留下的星星火种,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写作把它们呈现在我们面前,意图照亮我们的暗夜,照亮我们在暗夜里久了已经习惯了黑暗的精神领地。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亮光放大,再放大,直到能把麻木的心灵烤痛,直到能把死去的血性点燃!而所有的这一切,需要的是他自己内心的明亮,和对光明的强烈渴望啊。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开岭的努力是不是成功的,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激起一波死水里的微澜。但我相信他的努力是值得的,也是值得作为他的朋友的我敬慕和嫉妒的。

  这样想着,盯着屏幕上那些熟悉的篇章,那些熟悉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坐在清晨的窗前,眼睛向着东方的开岭。他脸被初露的曙光映得健康而红润,他的眼睛里放射出激动而向往的光:“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精神明亮的人》)

  我知道,新的一天开始后,他还是要继续他的寻找,他的思考的。

精神明亮的人

作者:王开岭 著

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1-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江泽华
  • 个人名片 房广星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