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丑陋的中国人》。当时,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并不是特别好。我认为作者之所以起这样一个名字,肯定是为了标新立异,作者也一定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此作品也一定是一步矫情之作。于是,当时我甚至连翻都没有翻这部书。后来,我在一些地方看到了有关这部书的介绍,才知道这部书的作者柏杨先生是一位大作家,这部书也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书。因此我就下决心有机会一定要读一下这部书。无巧不成书,昨天在书摊上又看到了这部书,于是就毫不犹豫的的买了下来。当我今天把这部书读完后,它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在这里,我把我的感受写出来同大家分享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尽管提出来,欢迎批评指教。
首先,在谈感受之前我先把作者柏杨先生简单的介绍一下。柏杨,台湾作家,人文大师,据他自己介绍,1920年出生于河南辉县,1949年去台湾,1950年开始用郭衣洞之名开始创作,1960年用笔名柏杨开始写杂文,主要揭露中国文化的病态与台湾社会的黑暗面。柏杨一生著述丰厚,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华人世界流传甚广。
把《丑陋的中国人》读下来的给人的感觉总像一个老头儿在发“牢骚”,但是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普通人发发牢骚也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柏杨先生一发“牢骚”惊动的确是整个华人世界。柏杨老先生说话几乎是一针见血,不留情面。由于语言比较偏激,此书好像还曾遭禁过。本书强烈批判了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现状,并指出了儒家思想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就以上几个观点,我在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谈一下“脏、乱、吵”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确存在,并且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这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总的来说这是由于国名总体素质的底下造成的。
“窝里斗”和“不能团结”我们可以放在一起说。“窝里斗”的现象在我国一直存在,远的就不说了,就拿近的说吧。“文革”时期“窝里斗”的现象就很严重。说起“不能团结”,我只能说的是由于国人心中的的利己主义太重了,以至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为了许多人心中一个很难拔掉的毒牙。
关于“死不认错”,我想主要是人们的虚荣心太强了而导致的。人们太重“面子”了,“里子”却丢了。人的一生总是要犯错误的,当别人指出我们的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勇于承担,勇于负责,勇于改正。尽管柏杨先生提到的一些观点有些以偏代全了,但是我们还是要检讨的,毕竟忠言逆耳。、
最后要谈的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扎根中华大地已经两千多年了,可谓根深蒂固。中国现在所实行的教育也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当然,第一个反对孔子的人并不是柏杨老先生。就拿近代来说吧,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就有反孔思想的注入。到了“文革”时期,曾经也出现过反孔的浪潮。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人目前留给我们的还有多少是有用的东西?哪些需要发扬?哪些需要摒弃?那些需要改革?这些都是我们将来要弄清楚的东西。当然,探索和思考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绝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我们大家长久的努力。
柏杨先生提出了一个“崇洋,但不媚外”的观点我很赞同。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我们一定要学习。但这只能说是“崇洋”,跟“媚外”没有任何关系。“师夷长技以自强”这是前人早就提出来的观点,我们不应让它只停留在纸面上,我们要做的是要把它更多的付诸于实践。我们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从《丑陋的中国人》这部书中,我看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文化人的责任。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余秋雨先生、柏杨先生都具备这样的责任心,作为一个文人,切合实际的从一个民族的角度去认知、去求索。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柏杨先生的作品写于八十年代,当八十年代的人们读到鲁迅时,他们总以为鲁迅批判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上一辈。当他们读到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时,他们哑口无言了。现在二十一世纪,假如你是一个90后,你会不会说:“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呢,这事与我无关。”呢?假如你真是一个90后,我希望您不要那样说,因为说那样的话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
脑海中忽然浮现《阿房宫赋》的那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