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现在我们国内的市场金融开放越明显,金融市场的风险就越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发现我们在防控危机、规避风险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制度、法律和人才上的漏洞,您是怎么看待针对于石油经济的危机防控的呢?
朱敏:简单地提规避投机并不科学。没有投机就没有创新,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也是不可缺少的选择。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健全,离不开成熟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及金融市场的保驾护航。不论是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中国商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但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尽管金融危机前车在鉴,对于包括石油市场在内的中国市场,适当完善并加快资本与金融的融合已迫在眉睫,这需要制度激励与法治监管双管齐下。
在此思路下,应当坚定不移地健全石油期货市场,完善国内的石油市场体系。金融危机阴霾未散,世界油价依然起伏波动,中国应在现有燃料油期货基础上加快石油市场体系的完善,逐步推出原油、成品油及其他品种的石油期货交易。并适时建立专门的石油期货交易所,让期货市场价格的发现机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合力影响石油价格的走势,最大限度地降低油价波动给经济生活带来的损失。
如何建立一个风险适度的石油期货交易所,涉及市场制度安排和开放模式的问题。我建议,不妨在中国石油资本市场中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作为一种有限度地引进外资的市场开放模式,同时作为一种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制度安排,该制度允许经核准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然后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审核后,可转为外汇汇出。这对于货币没有自由兑换、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来说,无疑是个有序稳妥地实现证券市场开放的特殊通道。因此,在有所控制的前提下,合理地准许外资进入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并开放一定的外汇额度用于结算,对增强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扩大原油期货的交易数量及规模,对促进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对投资者实现石油期货的套期保值等,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