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高性能的搜寻和鉴定动态差异蛋白的技术已成亟需

访北京师范大学首批特聘教授、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 何大澄

    生物和医疗也是世界巨大产业,也是竞争的焦点,所以中国将来在各个方面的竞争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中国的蛋白质组学同前些年比较,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对生命科学问题的提出和关注是显然地加多了,而且比以前更加深化了。蛋白质组学在中国的发展,同国际上一样,从比较大规模的技术性的研究正在走向去解释生命活动,回答生命科学中的问题,这是非常好的事情。现在基本平台的建设,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已经做了很多,但是类似水平的重复性工作还比较多,扎实的有原始创新和有深度的还太少。太多地关注文章的数量,当然也关心分数(影响因子),但杂志的分数并不等同具体论文的科学价值。不过这就不是某一学科而是更普遍的问题了。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使命是诠释活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事件。从“静态”到“动态”,从“体外”到“体内”,是蛋白质组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发高性能的搜寻和鉴定动态差异蛋白的技术已成亟需。

  细胞生物学在细胞、组织和个体等几个层次中间是一个枢纽学科,而蛋白质组学的目标是力求从总揽的角度解释细胞里面所实现的生命现象,尤其是有多少种什么样的蛋白质在何时、何处、如何发挥作用。它对于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所以我们说"蛋白质组学正在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同时,在影响了这个枢纽性的学科之后,其他的生命学科也无不受到影响。  

  化石型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这和细胞能不能够有效合成我们需要的物质,而且增加产量也是直接有关的。关于环境,咱们从两面说,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持是很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在出现了一些比较不利的环境变化,在这种条件下,人怎么能够更好地去防止这个不利影响,这方面对于细胞的生理尤其是细胞的周期保持正确的调控和正确的复制有重要影响。因为细胞在运转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虽然比例很低,但是仍会出现的一些错误。当环境条件下降的时候,这个出错的几率可能就会上升。这方面的研究,就有助于维持这种遗传的稳定性和正确性,也就是说在和环境相互作用中更好地保持人类的健康。

  「记者:沈凌莉」
   2009/9/25

 


人物介绍

何大澄,北京师范大学首批特聘教授、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1981年获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8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1988-2000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Baylor 医学院和德州大学医学院先后任讲师和助理教授等职。2000-2006年受聘回国出任教育部细胞增殖与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1-现在:作为首倡人在教育部领导下组建了我国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任首席科学家,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学会蛋白质组学分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评定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计划项目首席专家。主持973、863等国家级项目13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他引1000余次。




更多行业人物专访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3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