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推动科学发展的评价机制应该是什么样的?

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牛登科

  我们现在的研究差不多相当于国外的二流学校的水平,主要体现发表论文方面,它体现的是研究水平的差异。

   首先我们的人才就国外是差一些,另外我们人才的评价机制也有很大的问题。以文章发表数量来评估科研人员的成绩,而且中国各个学科的人才,各种奖励太多了,而这些奖励里很多是靠人群关系做上去的。奖励的大小又决定了一个人科研资源的多少,这是对科研影响很大的事。得了奖了就可以多一些研究经费,研究生也可以多招一些。如果我将来有能力的话,我会呼吁要减少这些不必要的评奖。

     科学家最主要的科研动力应该是自己的兴趣,如果做得好了,顺便可以得个奖。奖励应该是附带追求的,而不是主要追求的。评价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应该看他对科学的贡献的大小。如果没有人群关系,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会写我的工作是在谁的基础上,参考了什么样的方法。这样,文章被引用就说明了它确实是推动了这个学科的发展,而引用率越高,说明至少对同行的工作的推动作用越大。这个应该是最基本的推动科学发展的评价。

  我们现在就像经济上的次贷危机一样,我们在评价机制上衍生出了很多层的评价方式,中国衍生的次数太多了。ICI的多少,决定了科研经费的多少,这相当于第一级衍生产品。项目的多少和论文的多少决定了能不能得奖,低级别奖又决定能不能得高级别的奖。然后,这些决定你能不能成为院士等优秀称号。最后我们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都是在高级衍生产品上评价的。如果仅仅是评价一下也没什么,但是往往这些高级衍生产品还会反过来影响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比如研究生招生的数量和教师的待遇、申请经费的难度等。

  「记者:沈凌莉」
   2009/9/25

 


人物介绍

牛登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在河北大学获学士学位,1996年在兰州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年在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自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讲授《生命科学概论》《基因组学》等课程。

     主要研究内容


近期主要思考分子进化领域的一些问题并尝试做一些生物信息学分析,如基因中内含子个数与长度的进化规律、内含子及其它非编码序列存在的利弊、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机制、癌基因的进化规律等。




更多行业人物专访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3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