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研究差不多相当于国外的二流学校的水平,主要体现发表论文方面,它体现的是研究水平的差异。
首先我们的人才就国外是差一些,另外我们人才的评价机制也有很大的问题。以文章发表数量来评估科研人员的成绩,而且中国各个学科的人才,各种奖励太多了,而这些奖励里很多是靠人群关系做上去的。奖励的大小又决定了一个人科研资源的多少,这是对科研影响很大的事。得了奖了就可以多一些研究经费,研究生也可以多招一些。如果我将来有能力的话,我会呼吁要减少这些不必要的评奖。
科学家最主要的科研动力应该是自己的兴趣,如果做得好了,顺便可以得个奖。奖励应该是附带追求的,而不是主要追求的。评价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应该看他对科学的贡献的大小。如果没有人群关系,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会写我的工作是在谁的基础上,参考了什么样的方法。这样,文章被引用就说明了它确实是推动了这个学科的发展,而引用率越高,说明至少对同行的工作的推动作用越大。这个应该是最基本的推动科学发展的评价。
我们现在就像经济上的次贷危机一样,我们在评价机制上衍生出了很多层的评价方式,中国衍生的次数太多了。ICI的多少,决定了科研经费的多少,这相当于第一级衍生产品。项目的多少和论文的多少决定了能不能得奖,低级别奖又决定能不能得高级别的奖。然后,这些决定你能不能成为院士等优秀称号。最后我们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都是在高级衍生产品上评价的。如果仅仅是评价一下也没什么,但是往往这些高级衍生产品还会反过来影响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比如研究生招生的数量和教师的待遇、申请经费的难度等。
「记者:沈凌莉」
200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