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智能能源体系

韩晓平:新的能源体系的一大特点就是与互联网信息革命有关系。未来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能源的制造者,也会是能源的使用者。

  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技术的进步有关。在未来10到20年的时间里,全球的能源技术将实现一个质的转变。在这一转变到来之前我们可以回顾人类能源发展史,由薪柴到木炭,再由木炭到煤炭,再到石油,一直到现在由石油、天然气、水电与可再生新能源一起组成的新的能源体系。这是一部能源发展史,也同样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新的能源体系的一大特点就是与互联网信息革命有关系。在这之前的能源体系都是一个“你制造我使用”的过程,缺少互动行。而未来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能源的制造者,也将会是能源的使用者。比如有些家庭可能使用安装了太阳能设备的屋顶,或者在玻璃上安装太阳能发电的薄膜,用户也可能使用智能电网,电动汽车除了消耗电之外还能够发电、蓄电也有可能向智能电网反传输电。如此内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这就是从互联网信息时代理解的未来能源系统。新的能源系统将会更多的依附于智能电网系统,同时有分布式的能源,这里包括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布能源于其他废弃利用的分布式能源,比如炼钢时的废热、废弃就可以回收发电,进行再利用。除此之外新的能源体系还包括了许多可再生能源,比如在有条件的地方都有风能,充分利用谁能资源,另外还有生物质技术的应用,这就体现了多元化的能源供应。这就是我们追寻的一个目标,未来信息化时代的能源系统。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核心是下一步能不能进行改革。知变而能变为上层,知变而不能变为下下层。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机制,考验我们的是现有的体制能否适应新能源革命。如果我们还是维持一种金字塔式的能源系统、管理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话,就没有办法适应未来信息时代的能源。现在我们的能源现状依然是依靠几个大型国有企业来供应能源供大家消费,大家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节能减排就不可能有效实施。这种现状就使得一部分人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利益既得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技术进步的方向、制度设计和行政管理体系。这就使得许多新技术得不到应用,制度设计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并且行政管理失效。这如邓小平所说的,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改革和自我突破。这就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解决社会进步的问题,推动整个社会走向新的文明。

  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历史,每一次推动历史的进步都是由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能源技术的进步。如果没有煤和蒸汽机的使用人类就不可能进入工业时代,如果没有是有天然气的技术进步我们不可能进入后工业时代。今天如果我们没有分布式的发电体系,没有充足的资源供应,没有更多的新能源的接入,那么我们也不可能进入下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记者:李锋锋」
   2009/9/25

 


人物介绍

中国企业投资协会金融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北京群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等。

华北电力大学客座教授,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能源时事评论员,人民网专栏作家,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投资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记协互联网专委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委会新技术委员,全国热工中心站理事,北京动力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能源网能源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曾任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相关课题组成员,多家能源、新能源和节能企业的战略发展顾问,多家主流媒体能源专家。多家国际能源投资公司顾问。




更多行业人物专访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3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