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未来可发挥更大作用

---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教授

  农业可以分为两类。

  一个是传统农业,就是关于口粮生产,比如小麦、玉米、水稻等等。在这方面,因为中国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保证十八亿亩耕地,中国未来粮食生产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都会增加很快,粮价走高。所以,中国的粮食作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极其有限。

  在另一方面,比如水果、蔬菜、花卉,在这些高附加值农业领域里,中国在世界上有很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我们过去曾设想,出口占土地面积不大的水果蔬菜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口占地面积较大的粮食。但现在看来这种想法还是比较乐观,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全球农产品受贸易壁垒的影响比较大,美好理想很难实现。

  总体来说,受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制约,未来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另外关于农业的劳动力,这块的竞争力也在削弱。现在已经在一些地方体现出来“民工荒”。和周边国家,如越南、印度相比,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中国劳务输出的优势也在日渐衰落。

  但正是由于中国耕地面积有限,中国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水平。所以我曾有一个想法,就是中国在国外租地,让中国的农民到国外去耕种。在这方面中国有巨大的潜力,会是一个亮点。

  人们对农业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农业能够贡献多少GDP,而更应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比如农业的大面积绿色种植,对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的污染,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农村的田园风光,对大城市的人也很有吸引力,还可以发展农村旅游等等。而这些作用在国民经济GDP上是不能完全体现出来的。从未来长远来看,农业占GDP的比重可能会下降,但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会有更大的贡献。

  「记者:高士佳」
   2009/9/25

 


人物介绍

郑风田,男,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与McGill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项目,1996-1997年在荷兰商学院(The Netherlands Business School)进修,2000-2001年赴加拿大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经济系任客座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主要研究领域为:"三农问题",食品安全,农村产业集群与创业、企业与环境关系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福特基金会、国家留学基金委课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基金等10多项,主持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农业部、国家能源办、国家发改委、国家食药局等部委合作课题10多项,地方合作课题20多项。近年出版研究专著2部,主编5部,参编4部,主译校2部。主编教材4部,发表核心论文50多篇,其他非核心论文40多篇。主要社会兼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审专家,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商务部、农业部、北京市农委、科委等部委项目评审专家。曾任德国GTZ等国际机构咨询顾问,农业部环境污染普查专家组成员。




更多行业人物专访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3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