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要加强国际合作

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王海运

  中国所实行的多元化能源外交主要表现为国际能源合作的多方位,不仅仅局限于油气的供应、产业的合作,在能源上并不局限于石油天然气上,还包括了一些其它能源上的合作。多元化能源外交体现为在大能源概念下选择了广泛的合作对象。这与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特征是相关的,利用全球的资源、科学技术来支持我国的能源技术发展。

  能源结构的调整任务艰巨,困难重重。第一个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基于煤炭的重度污染现在有两个解决的方向,其一是发展清洁能源就要减少对煤炭的使用,其二发展煤炭洁净燃烧的技术,利用科技的注入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减少碳排放。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努力,当前我国也向两个方向同时努力。第二,石油作为我国主要的工业于交通能源,面临着污染严重和用天然气取代石油的问题。第三,除了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使用之外,加大洁净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使用比重是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鉴于经济与能源的发展阶段来看,短时间内让新能源占据很大的比重是不切实际的。这不仅仅制约于新能源开发所面临的巨大的技术难度,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使用新能源所花费的成本。在《经济促进计划》中政府拿出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新能源的开发。新能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气候变化的问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的全球气候峰会上也特别提到了新能源的开发问题。因此能源的多元化不但是合作对象的多元化,还是合作领域的多元化。

  当下我们处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中,化为危机我们在这场危机中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投入。从长远来看,中国政府应当进行更多的投入。新能源是引领二十一世纪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领域,哪个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占据制高点,那么在下一轮的国际经济调整中它将会占据优势和主动。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新能源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的原因,美国要想实现引领世界经济的愿望,就必须在新能源领域取得巨大的突破。道理和九十年代的信息化高速公路是一样的,数字化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开发于应用引起了世界发展质的变化。在这一轮中担当重任的则是新能源。

  同样在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我们手中。政府在加大新能源研发投入上也要把国际合作包含在内。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的技术,其中就包括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可以说国际合作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单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在新能源方面除了要加法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还要努力扩大国际间的合作,这也是我国能源外交的努力方向。

  「记者:李锋锋」
   2009/9/27

 


人物介绍

    王海运,中国驻俄罗斯前陆海空武官,少将军衔。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国防大学。现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研究会中心高级顾问、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国防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暨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特约顾问、《国际石油经济》杂志学术顾问等学术职务、俄罗斯国防安全法制研究院外籍院士。

    20世纪70-80年代,王海运少将主要从事军事理论研究,90年代至今主要从事俄罗斯-中亚-上合组织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研究、能源外交战略研究。出版了《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五卷本)、《俄罗斯能源外交》等多部专著,发表数百篇论文,是俄罗斯-中亚研究和能源外交研究领域的专家。




更多行业人物专访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3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