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 少说多做

访北京市人大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孙津

  未来六十年中国的发展还是会注重稳定安全,和谐发展。首要保证13亿人口所需粮食的稳定供应,保证吃饭问题。另一个就是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寻找竞争机遇。农业经济的利润率很高,未来可以通过技术提升等手段增强中国农业出口的竞争力。

  关于当下急需解决的“三农”问题,我认为应该少说多做,真正把事情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而不是经常打口号,造舆论。只讲道德口号,对解决“三农”问题毫无帮助,还会起到反作用。

  所以我建议,未来将一切有关“三农”问题的舆论、口号都停下来,降温,不说或少说,踏踏实实做出一些成绩来,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而且不要把农业、农民放到一个特殊的弱势经济、弱势群体里看待,就按照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平等对待,就事论事,有一个真正公平的环境就可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城乡建设不稳定就来源于错误的舆论导向。以后对“工业反哺农业”这些口号都停下来,保留一个“城乡统筹”,具体做法不去干涉,只保留一个“统筹”原则,就是只做对“城”和“乡”都有利的事!

  解决三农问题要有“新型城市形态”。在中国沿海较富裕的地区已经出现这样的城市。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强调的应该是在现有城市基础上的完善建设,而不是继续扩大规模。要制约大城市的无序建设,发展新型城市。大城市没有了大规模的城建工程,对农民工的需求就不会那么大,由此还同时达到了控制城市人口的目的。

  建造“新型城市形态”的具体做法:由中央政府用行政手段划出100个建制市,按照人口密度等因素划分。每个市的规模是400万人口,100个市就是4亿人,这样就可以解决4亿农民的进城问题。只给编制,其余的资金等问题都不用过问,放手让其自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自然会吸引大批的资金投入。

  如果按照这样的做法,不出20年的时间,中国一定会出现100个出色的城市。会解决很多城乡不稳定等问题。

  「记者:高士佳」
   2009/9/29

 


人物介绍

孙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海淀区委主委。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公共政策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工销合作经济学会理事、学术委员。曾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更多行业人物专访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3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