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馨花

  中文名称: 素馨花

简介

  来源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素馨Jasminum officinale Linn.var.grandiflorum(Linn.)Kobuski的干燥花蕾或已开放的花。
  原植物 素馨为攀援灌木,长达4米或过之,全株几无毛。奇数羽状复叶对生,无托叶,具小叶3~7片,顶生1片常较大;小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35毫米,全缘,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夏季开花。聚伞花序顶生,具花3~7朵;花具梗,辐射对称;花萼管状,顶部具线形裂片5;花冠白色,高脚碟状,冠管长15~23毫米,檐部5裂,裂片卵形或长圆形,长13~20毫米;雄蕊2,内藏;子房上位,2室。浆果椭圆形,长约8毫米。
  为一古老栽培植物,原产于中东地区。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均有栽培,近年有报道说云南亦有野生。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近开放的花蕾,隔水蒸约20分钟,蒸至变软为度,取出,晒至5成干时,用硫磺熏一次,再晒至足干。
  药材性状 花蕾习称素馨针,呈管状,前半部似箭头形,后半部纤细,常不带花萼,全长1.5~2厘米,中部粗约O.3厘米。花冠5裂,裂片在蕾时覆瓦状排列,全体黄色或黄棕色,有纵脉纹。纵向剖开可见花冠管上部着生2枚雄蕊,花丝短,花药狭长圆形。质稍硬脆,遇潮变软。已开放的花朵常皱缩成不规则的小团块,花冠基部狭筒形,上部5裂片展开,黄色或黄棕色。气香,味苦,微涩。以色金黄、气香者为佳。
  性味和功用 甘,平。归肝经。舒肝解郁。用于肝郁气痛,心胃气痛,下痢腹痛。常用量3~10克。
  功用: 归肝经。舒肝解郁。用于肝郁气痛,心胃气痛,下痢腹痛。
  性味: 甘,平
  【别名】鸡爪花、多花素馨
  【来源】木犀科茉莉花属植物素馨花Jasminum polyanthum Franch.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苦,平。
  【功能主治】行气调经止痛,清热散结。用于胃痛,肝炎,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口腔炎,皮肤瘙痒,睾丸炎,乳腺炎,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化学成分

  以色金黄、气香浓者为佳。素馨花中含有芳樟醇(linalool),乙酸苯甲酯(benzylacetate),苯甲酸(Z)-3-乙烯酯〔(Z)3-hexenylbenzoate],顺式-茉莉酮(cis-jasmone),吲哚(indol),素馨内酯(jasminelac-tone)及茉莉酮酸甲酯(methyljasmonate)[1]。同属植物素方花花蕾和盛开的花中所含成分不同。花蕾中的主要成分为植物醇(phytol)和芳樟醇(linalool)。芳香族化合物尤其是对-烯丙基苯酚(p-allylphenol)仅见于开放的花中,花中还含乙酸苄酯(benzylacetate),橙花醇(nerol),牻牛儿醇(geraniol),吲哚(indole),4-异丙基苯甲酸甲酯[methyl(4-iso-propanyl)benzoate〕,苯甲酸己烯酯(hexylbenzoate),三甲基十五碳酮(trimethylpentadecanone),异植醇(isophytol),苯甲酸桂皮酯(cinnamylbenzoate),乙酸异植醇酯(isophytylacetate),牻牛儿醇基牻牛儿醇(geranylgeraniol),乙酸植醇酯(phytylacetate)及乙酸牻牛儿醇基牻牛儿醇基牻牛儿醇酯(geranylgeraniolacetate)[2]。

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
  1.《南方草木状》: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
  2.《酉阳杂俎》:野悉蜜,出拂箖,亦出波斯。苗长七、八尺,叶似梅叶,四时敷荣,其花五出,白色,不结子,花若开时,遍野皆香,与岭南詹糖香相类。西域人常采其花,压以为油,甚香滑。

各家论述

  1.《岭南采药录》:解心气郁痛,止下痢腹痛。
  2.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肝炎、肝硬化的肝区病,胸肋不舒,心胃气痛,下痢腹痛。

动植物形态

  攀援灌木,高2-4m。小枝圆柱形,具棱或沟。叶对生,羽状深裂或具5-9小叶;叶轴常具窄翼,叶柄长0.5-4cm;小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顶生小叶片常为窄菱形,长0.7-3.8cm,宽0.5-1.5cm,先端急尖、渐尖、钝或圆,有时具短尖头,基部楔形、钝或圆。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有花2-9朵;花序梗长0-3cm;苞片线形,长2-3mm;花梗长0.5-2.5cm,花序中间之花的梗明显短于周围之花的梗;花芳香;花萼无毛,裂片锥状线形,长5-10mm;花冠白色,高脚碟状,花冠管长1.3-2.5cm,裂片多为5枚,长圆形,长1.3-2.2cm,宽0.8-1.4cm。花期8-10月。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自然条件,土壤以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为好。
  栽培技术 用压条、扦插繁殖。主要用伞形压条法繁殖:选4~5年生植株,在冬季修剪时,选顶端健壮、年势旺盛的枝条4~5根,待枝条延伸到一定长度时,把枝条的中下部埋入土中,第2年秋季,压条生长出新根后,切断与母株的联系,待新株完全成活后再行移栽。扦插繁殖:在7~8月间截取15~20cm长、带有2-3芽苞的枝条,斜插于苗床中,保持床温25~35℃,经常湿润,约1个月左右即可生出新根。在早春或晚秋季节分栽定植。行株距按1m左右挖成直径40~50cm坑穴,每穴施腐热
  基肥10~15kg,每穴栽2~3株或3~4株为一丛,填土踏实,浇水培育,加强管理。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花蕾略呈笔头状,长2-3cm。表面金黄色或淡黄褐色,皱缩,花冠筒细管状,长1-2cm,直径1-1.5mm,花冠裂片5片,呈覆瓦状裹紧,直径2-3mm,剖开可见着生于花冠筒上部的2枚雄蕊,花丝短,花药狭长圆形,中央常有花柱残存。质稍脆,遇潮变软。气香,味微苦、涩。
编辑/发表时间:2009-03-15 13:26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朱子云李庭风